close
two.worlds

▲圖片來自:「www.boredpanda.com/central-park-contrast-new-york-city/」

 
  婚前,我住在中正區,可算是文教區吧。牯嶺街、國語日報和很多書店,是極為單純的環境,治安也非常好。因為鄰近總統府,所以附近也有很多綠地以及河堤。婚後,我嫁到松山區。婆家住在傳統市場巷內,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市場的叫賣聲、雜亂及垃圾,我無法適應市場裡面的生活。
 
  童年住的地方,讓我感到很幸福。小時候,因為健康狀況,我不太能夠出去,如果能夠出去就是一種幸福,能夠出去看書更是一種快樂。而到了婆家之後,那段時間真的非常不適應東區的生活。相對我童年居住的中正區,感覺上好像比較雜亂、落後。不過,對於當時婚後要上班的我來講,倒是十分方便,因為下了班,我馬上就可以採買生活用品,也是一項很好的優點。雖然一直不太習慣那裡的環境,但也享受那裡的便利。
 
  直到移居宜蘭幾年之後,我最後又搬回台北,仍然住婆家附近。這次回台北,發現台北變化很大。我居住的信義區,感覺一條馬路的兩側像是兩個世界-雙城的感覺。我住的對面是台北市最精華的地段,鄰近101,有最多的高樓大廈、有信義商圈、有最多的金融大樓,高挑的房子,旋轉屋以及很多豪宅。
 
  離開台北幾年,回來之後才發覺,對面完全變了樣子。當年結婚時,原本對面那一區的田地,如今到處是銅牆鐵壁金磚,極度奢華,卻非常寧靜,到處都有警衛。跟警衛聊天,他們的薪水都高過一般上班族很多。白天在那裡行走,很少看到人群,偶爾會有高級的車子出入,所以意外地寧靜,好像是上流社會的生活。雖然有親朋好友住在那裡,但我很少去造訪。回想兒子小時候,曾經想去那裡畫畫,雖然明定是開放空間,但兒子不能在豪宅區的公共空間那邊寫生。這麼美好的花園是給豪宅區的人使用的。
 
  後來兒子打工的時候,曾經有一次送名酒到對面的一戶人家,當時老闆的要求是一定要把酒安全地送達。兒子到對方家中,非常驚訝,因為他進去的酒窖,比我們家大很多,他當時以為那是一間公司,後來女主人出來,問他要不要到客廳和房間走走。他才發現,天哪,客廳非常大,起居室很多間,他完全沒有辦法想像,一個人住在這麼大且金壁輝煌的房子裡。回來後孩子問我,那個人是誰?我回答說,那是台灣非常知名的一位董座,我跟他說這是M型的社會,這件事給兒子很大的震撼。
 
  而就在家裡的對街,卻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我之所以沒有去拜訪豪門的親友,就是因為生活圈、消費習慣、價值觀差異非常大,我很不習慣。應該說我以前也很羡慕她們嫁入豪門,生活狀況非常好,接觸的都是五光十色的生活,談論的也是一些股票交易等等。相對我從小鎮回來,我所感受到的是,宜蘭小鎮的一些自由自在好像不值得跟她們一提。
 
  印象中從宜蘭返回台北的第一個月,接到以前主管的一通問候電話,馬上就被他責罵,他意思就是,你為什麼做了那麼笨的決定,在人生最重要的黃金時期,台灣經濟奇跡的年代,你能力這麼好,多賺點錢,再存點錢,不要離開台北,你明明就可以從這一條街換到另一條街的豪宅,但你偏要到貧苦鄉下去過那樣的生活,讓孩子接觸另類教育,沒有辦法到國外流學。當時我真嚇呆了,原來,都市的價值觀是這樣的,原來,主管認為我做了錯誤的決定,讓孩子到鄉下過童年,我也錯過了房價高漲,可以買到豪宅的好機會,
 
  這些年來,這樣的價值觀,深深地主導我,尤其面對馬路另一側有頭有臉注重隱私的人,我更無法去跟他們相處。回想當時,有一個親人家境跟我很相近,可是因為想住到上億的豪宅區,所以省吃簡用而且每天加班,我擔心他身體受影響,用了一段話跟他形容說人生不用這麼辛苦。我說,我以前在台北的生活一個月也要十多萬,但是我移居到宜蘭後發覺生活可以簡單,可以不用這麼複雜。我一個人養兩個孩子,自己種菜,真的不誇張,當時一萬八就可以活。但我這段話卻惹怒了朋友夫妻。他們認為有必要過得像我這麼窮這麼苦嗎?而我的想法是,一個老鷹背著黃金,能夠飛得多遠。如果一個人一生中只為了買豪宅而犧牲了夢想,或者是放棄其他的一切,這樣真的值得嗎?
 
  但我這番話當然沒有面對到主流生活,我所居住的這邊,跟對面有很大的差異,路的那邊是金礦,而路的這邊好像就是茅屋級別吧。這邊的人很平凡,處處可見穿著藍白拖的人,有吵架聲、叫販聲和車輛進出的聲音,每個公園也有很多小朋友,以及老人家下棋、聊天、麗太陽。里長區當然也有辦活動。各種小店林立,有洗衣店、小攤販、蛋糕店、按摩店,人聲沸騰。因為每一戶都沒有管理員,所以時間到了就拎了自家的垃圾袋在那邊等著丟垃吸。管理會開會也吵吵鬧鬧的,可是卻讓我覺得有一種討生活的真實感。有大嬸的互叫,有爺爺帶孫子的熱絡,也可以看到烤肉,雖然晚上不太有一些規劃,可是又充滿了一種中國人的雜亂人情味。這條街不僅有很多賣場,也有傳統市場和黃昏市場,你可以感覺到物價的變動和生活的變化。還有很多中古屋,有白領、藍領,也有流浪漢和乞討的人會在捷運附近出現。而那邊豪宅區給我的感覺是,除了名車開進開出,實在沒有看到什麼人走動。或說,開進開出也看不到外面的情況。豪宅區白天非常冷清,而我晚上偶爾會去那裡跑步,可以感覺到那裡的樹葉好大,花好香,的確規劃得很好,但住戶很少,常常沒有開燈,感覺上住戶很少,而且安靜的讓我覺得恐怖。
 
  我曾經兩度到豪宅區看房,因為我習慣了宜蘭鄉下的安靜,回台北無法適應吧,我住得這邊靠近馬路很吵,所以睡眠品質不是很好。在找屋的過程中我很咋舌,我曾在豪宅區看到一間套房,大概真正能住的地方只有兩坪左右,一張床,一張沙發,一間只能站著洗澡的浴室,連煮飯的地方都沒有,這樣居然要上千萬。豪宅裡面住得很多人是我無法想像的,有這麼多人願意花那麼多錢住那麼小的房間。第二度我看的房子,稍微大了些,但也是套房,可以放下雙人床,有一個簡單的櫥房,還多了一個小小的書房,只有兩面採光,也是非常狹小,而且還沒有前面那間,剛剛講得一千萬的套房,還有運動設施健身房和一些教室可以使用,我現在講得這第二間是什麼都沒有,大概十多坪的大小,竟然是要四千萬的房價。
 
  我突然想到十多年前,我想跟外國傳教士去做志工服務的地方-宿霧,菲律賓的宿霧是西方人的渡假天堂,但是在這個渡假天堂的另外一邊卻是貧民窟。一個城市兩種景況,這就是真的在這兩邊居住的狀況,在這個區域居住的感覺就像宿霧兩邊的世界。
 
  我最近在醫院常看到一位豪宅區的人,坐著賓士到醫院就醫。當他下了車子出來的時候,我很驚訝原來他們也會生病,而且還常常生病,那表示住的地點絕對不等於健康。為什麼呢?我後來想想,因為那裡有一個缺點,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他們其實要保護自己很多的隱私安全,我想他們也不能隨便交朋友吧,所以他們不能像我們這樣常常跟人說話,而且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其實說話很重要,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說話如果百分之九十是廢話,他就很快樂,如果廢話不到百分之五十,快樂感就不足。其實在人的交流中,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的語言,更容易讓人親近。所以如果每天可以找到願意聽我們講廢話的人就很幸福。
 
  我想起一位嫁入對面豪宅的一位同學,我以前很羡慕她,但是她說她沒有太大的自由,因為也不能夠隨便邀別人過來,還要準備很多錢送孩子去國外,家人滿多都是在拼命賺錢,沒有太多時間陪她。有了很多資產還要累積更多資產,但又擔心資產。相處的朋友也不可以像我這樣三教九流都有,高興跟誰一起就可以跟誰一起。也不能像我這樣寧可吃粥也不想去看別人的臉色吃滿漢全席。我直到同學跟我講那番話後,我才知道,自己的日子有多麼珍貴,值得珍惜。
 
  原來一個好的家不是在它的外形,而是在家裡的人,只要讓這個家裡的人可以團聚,可以啟動家人正面的能量,有好的溝通就是好的家庭。有太多的家庭,他們很少互動和陪伴,也沒有辦法表達愛,讓人感覺緊張或害怕,或不能公開選擇自己的人生需求,這樣即使有金山銀山,我想都不一定是歡樂的。也許因為我根本不可能住到對面的房子,所以我這樣子說沒有什麼說服力。不過,住在這裡已經好多年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豪宅區沒有什麼聲音,一片死寂真的好像死城。相對在這一邊的一般住宅,人口興旺,我感覺到一種舒適感和安全感,因為有很多燈光和各種聲響,感覺很熱鬧,即使我不太能夠出去,但是我心裡腦袋都可以放鬆,感覺很自在。我越來越可以感受到這個房子雖然老舊,雖然還是沒有電梯,要走樓梯對我很不方便,但是它好可愛喔。有救護車的時候,鄰居會下去幫忙,見到郵差也可以聊聊天,沒有管理員的社區,沒有地方運動,所以必須要到附近去運動,會遇到各樣的人,也因為沒有人跟你彎腰鞠恭,所以每天都要很謙卑,時時刻刻都可以看到親切的鄰居互動。
 
  到了最近我才驚覺,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狗窩,吃得下睡得著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謝謝這個平凡的家,平凡相依,有非常多美好的回憶,我很感謝我能住在這麼一個方便又破舊的房子裡面,可以看盡人生百態,也可以有很驚人的生活,現在的社會能夠有地方住就已經很感恩了。只要能夠跟家人在一起,住哪裡都不重要。只要能平安健康,覺得這是最好最好的依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眼仔 的頭像
    大眼仔

    麥克華斯基

    大眼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