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里拉森林工作室 手做里拉琴作品。
在另類學校的這些年中,因為他們非常重視藝術和各類手工,讓我重新開始思考:為什麼手作能力可以那麼強。孩子們從泥塑,縫紝,編織,毛線,木工,金工,濕水彩,粉蠟筆畫各式各樣的藝術都要接觸,特別是木工讓我很驚訝:德國人的木工基礎非常好。
我的兒子一直被老師稱讚他的木工能力非常傑出,當時我並不清楚老師的標準在那裡,只看到兒子把一個堅硬的正方形實木刻成一個圓的球回來,非常的溫暖,非常的光滑,或者是做了一些木頭雕刻書籤棒、湯匙。在視力不好的情況下,摸到兒子的作品,真的很有暖度。
有一次兒子跟我說一支湯匙要賣500元,我跟德國老師說:這是不是太貴了?德國老師說:兒子製作的這些手作品非常具有美感,遠超過這個價格。在德國老師的幫助下,我也接觸了木工。雖然後來因為視力的問題無法接觸其他的器具,因而放棄。老師看我真的一直受傷。而且不是只有我受傷,連他們從日本進口的鋸器也一直被我弄壞,德國老師都快瘋了。
但是,我因此認識了很多木工朋友。其中最特別的,是一位是里拉琴(Lyre)的製作人,還了解到它的製作過程。里拉琴是應該是三千多年前的希臘樂器。它是用羊骨製成的,是一種撥弦樂器,吟唱詩人常常拿來彈奏。臺灣人常誤將它當成豎琴,但它們的共嗚點其實不太一樣。每次談到里拉琴,都有人說它的聲音像是天堂來的。其實我覺它跟豎琴有一個地方比較相近,就是它們都是療愈的樂器。不過,彈奏里拉琴的人很討厭人家把它跟豎琴聯想在一起,更討厭人家說它是豎琴的前身。我覺得可能因為里拉琴和豎琴的外形很像,導致很多人常常弄錯,但其實這兩者的聲音差異很大。
接下來的三張圖是自製的里拉琴,這張圖中的琴沒裝上琴弦。
老師曾跟我提說里拉琴的故事。第一次有里拉琴,是宙斯的兒子赫爾密斯(Hermes),把琴弦繞在烏龜上做成的。他把琴送給了阿波羅;阿波羅又把琴送給奧菲歐(Orpheus,或譯:奧菲斯),希望他成為一個杰出的音樂家,因為奧菲歐的琴聲能讓人忘記悲傷,也讓人更加快樂,只要奧非歐開始拉里拉琴,萬物都會靜靜的聆聽,被他的美妙琴聲打動。星座中的天琴座就是因為很像古代的里拉琴而命名的。天琴座也是北銀河中最燦爤的星座。當年聽到這一些故事的時候,會覺得很好笑,在另類學校的時候,有些課總是要讀好多古羅馬希臘神話。當時也不太知道學校為什麼總是教那麼多古老的東西,現在卻覺得很有韻味。尤其是看到這個樂器也可以放在現代音樂中彈奏時,就覺得它並沒有沒落,而且能讓現代人能看到中古世紀的音樂和木作的結合,真的是非常難得的。
里拉琴早期的共嗚箱,就如傳說故事是用龜殼做的,而現在則是木製的。它的琴弦數也沒有一定標準,五根到八根弦都有,這也是為什麼它很獨特,因為在早期每個人做出來的里拉琴沒有一把是一樣的。在國外,如果看到里拉琴的演奏,比較特別的是:在這個團體中的每一把琴都長得不一樣。我們常會在以前的繪畫,例如宗教信仰,或希蠟神話的主題中,看到一個人拿著里拉琴演奏,多少會好奇這個樂器彈出的音色有多美。所以,有好多人就照著想像去製作。其實,里拉琴除了可以烘托情詩的氣氛之外,它也很適合歌唱的伴奏。
可惜,里拉琴在中世紀後就慢慢地沒落,而我是在這個另類學校的課程上,在老師每一天都要彈奏的里拉琴中,發現它的樂譜和音質結構非常特別。尤其是里拉琴的彈奏方式,不是用撥弦,而是用撫弦,並把琴放在左大腿上,像地球儀一樣前後的傾斜,兩個手掌放在琴的上方和下方, 像合掌一樣的祈禱一樣的彈。在彈奏時,琴弦基本上是同一側,所以右手負責全音,左手負責後面的半音。全音就是鋼琴的白鍵,半音就是鋼琴的黑鍵。
有一位英國的里拉琴專家叫John Billing(约翰•彼林)曾經來到另類學校教導過。他說,里拉琴並沒有標準的指法,通常以比較有效率的方法來彈奏,所以可見它是非常有創意和彈性的樂器。只要你持琴和彈奏的方法稍微正確,就能夠給別人一種柔美的琴聲。我在另類學校的那幾年中,在聆聽演奏者們專注平和的演奏中,總覺得它給我一種比較平靜的氛圍。現代里拉琴始於人智學音樂家Rudolf Steiner(魯道夫•史代納)所倡導的孩子的五聲聽韻,還有一個雕刻家(Lother Garther)做出來的第一把現代里拉琴,成為現代另類學校給孩子的音器。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我一直很喜歡里拉琴的音樂和樂譜,但我從來沒有想到說可以製作里拉琴,直到家人來到宜蘭後,參與了里拉琴的製作課程。剛開始,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製作,是從砧板開始製做起,就是切菜的那個砧板,有了幾次成功的經驗之後,家長們就開始了里拉琴的製作過程。我相信里拉琴的製作,對這個另類學校最大的意義在於「手作的能力」。每一把琴都不一樣,因為,里拉琴是每一個人用不同的材料或是不同的創意作的。既然每一把都不一樣,它的音箱、共嗚,還有每一把彈起來的聲音也不一樣,所以每一把琴都是獨特。這是在這所另類學校中每一個藝術和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
但是我真沒想過,家人可以親手製作一把里拉琴,因為這實在是不可能買到,不可能去生產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動手做。不過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里拉琴是真的要透過意志力,而不光是組裝而已。那過程相當辛苦!看到家人把一塊平淡無奇的木頭轉化成一把美麗的樂器時,覺得很感動!現在,家中共有三把里拉琴,三把琴彈出來的聲音都不一樣。不過,我終於了解什麼叫最接近天堂的聲音,為什麼要做自己的琴,因為只有自己做出來的琴,你才能找到那個質感吧。
也因為現在的生活很多的刺激,這所另類學校強調為何有彈里拉琴的必要,因為可以讓一些難以入睡的孩子或是神經過動的孩子安心。他們會放故事然後彈一段里拉琴,來引導孩子進入聆聽的情境。我也在家人製作里拉琴後,因聽他們彈奏,每天能夠得到一些安眠。所以,覺得這個樂器非常的療愈,也因此支持家人繼續學製琴的木工。
最初會去造訪某位木工大師,是因為兒子在各種藝術上都表現得很有天份。但是兒子後來陰錯陽差地沒有踏進木工的領域,反而是由另一位家人繼續。家人跟木工的結緣真的很特別!創作過程中的第一位老師,已經讓我覺得非常感恩,他是位癌末的病人,但仍堅持木工的創作。在他生命的最後半年中,教導了我們非常多的木工知識,也給我們很多演練機會。
半年後他過世了,我們去拜訪另外一位國寶級的木工大師,在他那裡繼續學習。這位國寶木工大師,現在大概七十多歲了,他的作品曾被放在英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也曾到大型藝術拍賣會上。可是,臺灣很少人認識他。很多朋友問我說,臺灣有這樣國寶級的木工老師,為什麼卻沒有人發現,因而我們有幾個朋友組成一個團體,希望能把這個國寶級大師的木工能傳承下來,而這個團隊也因此有機會傳承了國寶級木工大師的一些極簡明清時代的工法,一些極簡的作品。我覺得,在過去我不是很了解木製的東西,總是以為去ikea或是去家俱行買買就算了,從來不知道真正木工的價值。一直到家人學習木工之後,我才知道每一個作品都是one and only。木製的東西,的確有很多美感,每一塊木頭的紋路質材都是天然的、不一樣的!每一個木頭所設計出來的東西都差異很大,不管是家俱或是小飾品,都給我非常多的感觸,更讓我覺得「木藝」是一種端莊優美的創作。之前,我對木藝一點都不了解,直到看到家人木製的過程,還有他的投入,才慢慢發覺木頭真的很特別,也慢慢接納了家裡的木頭人,間接希望臺灣能有更多的木藝藝術或是木藝推廣的機會,讓更多的人能對木藝有更多的參與。
回想起來,十分感謝當年在學校的德國木工老師,還有幾名引導我進入木工界的朋友。也許我不是直接的參與木工的製作,但是卻影響了我的家庭。目前一直在懷念那段經歷,雖然現在沒辦法完成當時想要組一個里拉琴的樂團的夢想,但是對里拉琴這個古老的樂器,還是有非常多讓我覺得力量無窮的記憶。
在這段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這些。在日後我會更尊重每一位作品的創作人和製作人,因為每一個作品都是作者嘔心歷血的成果。我經過了家人學習木工的過程中,也更了解要重視這些原創精神和智慧財產權。若是沒有經歷這陪伴家人的過程,我無法知道藝術怎麼產生的,創作是怎麼過來的。而且能夠遠離塵囂,在綠色環境下敲敲打打,令人心曠神怡。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
…
留言列表